闽东超、龄、起三兄弟迁徙考录
【
福安市松罗乡牛落洋缪氏为起公后裔
一、修谱时间 1.明洪武十三年(1380),缪正序; 2.顺治九年(1652),没有记载主修人,但时间从缪日暐序中可查; 3.乾隆三十三年(1768),首事缪日暐,撰修陈焯,各存一序; 4.1984年修,将世系接入西谱札房; 5.1991年与穆阳合修,其世系已补入穆阳撰修的谱后。 二、迁徙记载 明洪武十三年(1380),祠下裔孙缪正(起→义→安→荣→贵→仲→七九→八一→正),在其撰写的谱序中:“大梅房之琚公,长房龄公迁白岩茶园奥口,次房超公迁长溪白岩银岗坭湾,三房起公迁吾松罗王洛洋。” 1.缪正:字淑平,簷州同知。其职务如当今海南省簷州市副市长。 簷州:今海南省簷州市。明朝簷州,洪武元年为南宁军,仍属广西。寻废军号,复为簷州,仍领三县属广东。三年,以属琼州府,十九年以感恩改属崖州。 同知:明清时期官名。同知为知府的副职,正五品,因事而设,每府设一二人,无定员。同知负责分掌地方盐、粮、捕盗、江防、海疆、河工、水利以及清理军籍、抚绥民夷等事务,同知办事衙署称“厅”。另有知州的副职称为州同知,从六品,无定员,分掌本州内诸事务。 2.大梅:属溪柄。据说大梅因遭洪灾,缪姓举村迁溪柄茜洋,近年复迁溪柄坂边。人口约100人,其世系已补入穆阳1991年撰修的谱后。 3.琚:在穆阳谱中记作“鐻”(锯的繁体字),在城山谱中记作“鐻孙”。 4.穆阳谱超为长房、龄为次房。城山乾隆三十二年(1767)谱的长幼次序与穆阳谱同。而城山康熙(1693)谱正好长次顺序相反,龄为长房、超为次房。牛落洋谱1380年的旧序中,也是龄为长房、超为次房,与城山康熙谱一致。建议统一起来:“超为长,齡为次,起为三。” 5.起公迁“松罗王洛洋”, 古时也称“王乐洋”,既今福安市松罗乡牛落洋村,人口约800人,宗祠于道光十八年重建,民国二十五年被国民党烧毁,1956年重建,1980年和2010年又历两次重建。 6.起公迁徙时间:穆阳谱后补的世系中,注为“嘉泰年间(1201-1204)”迁松罗前湾,后旋迁牛落洋。牛落洋《缪氏宗谱》山场、坟宅记:“一祖山于宋端平三年(1236)祖缪容海买得。”这一山场记载,也佐证了其迁徙时间。穆阳谱在起公之孙康公下注“容海”二字,而牛落洋谱没此备注,则不知“容海”是谁。
柘荣县宅中乡平坑和福安市溪柄镇坂边缪氏为超公后裔
根据城山康熙三十二年(1693)《缪氏宗谱》载:超公生子二,长缄,次光远。缄公后裔因大梅洪涝迁茜洋,复迁坂边,近年已补入穆阳谱后。而光远公之后在城山谱中也没有续载,疑随父迁平坑。 平坑修谱时间: 1.明正统十二年(1447),第十三世孙四二修; 2.清乾隆四十三年(1778),吴可泮修; 3.清道光六年(1826),魏启成修; 4.中华民国廿一年(1932),袁连元修; 5.1982年,袁美齡修。 平坑缪氏尊永隆公为一世,永隆公之上的记载,多年来无处对接,寻宗问题一直困扰着平坑和奥里村的缪氏后人。 超公迁“长溪白岩银岗坭湾”,这一记载在城山谱和牛落洋谱中一致,这一重大发现让两村代表欣喜若狂。“长溪白岩银岗坭湾”既今坪坑村,人口约370人,建有宗祠。
柘荣县宅中乡西坪村奥里自然村缪氏为龄公后裔
西坪村与平坑村相邻约十里,同属宅中乡。城山谱和牛落洋谱相同记载:龄公迁“白岩茶园奥口”。既今奥里自然村,人口约170人,建有宗祠。
【后记】 1.城山康熙三十二年(1693)和乾隆三十二年(1767)《缪氏宗谱》是目前已知最详细记载锯公之子,分别迁柘荣平坑、奥口和福安牛落洋的证据,也是平坑、奥口修谱合理接入的依据。 2.城山谱也是目前已知最详细记载锯公后裔,在宋代时曾出过三个进士:缪梦弼、缪仲虎、缪起渭。遗憾的是锯公后裔,族谱历经战乱、火患和文革的洗礼,这一记载已无法在族谱中找到丝毫印迹。天一阁藏书嘉靖十七年(1538)《福宁州志》卷之八《科贡·进士·本州》:“绍兴三十年(1160),缪梦弼,字严起。乾道五年(1169),缪仲虎,字用之,梦弼侄。”同时也记载武举缪起渭,《科贡·诸科·本州》:“淳祐七年(1247),缪起渭,字君望,仲虎孙。”当时的福宁州下辖宁德和福安二县,及本州所在地(包括今霞浦、福鼎、柘荣),所以记载时也按“本州、宁德、福安”三个行政区域归类。乾隆二十二年(1762)修《福宁府志》已将此三人归到1734年新设置的霞浦县。乾隆四年(1739)福鼎从霞浦析出置县,1945年柘荣也从霞浦析出置县。民国十八年(1927)《霞浦县志》也有缪梦弼等三人的记载。1999年《霞浦县志》仍有进士缪梦弼和缪仲虎的记载,而武进士名单中却将缪起渭遗漏了。 进士缪梦弼、缪仲虎、缪起渭,为超公后裔,应划归柘荣或福安最为合理。奈因坪坑和茜洋宗谱漏于记载,就被霞浦县志错拾了。西浦乾房宗谱将仲虎和起渭列为缪录四子缪通后裔(迁霞浦)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柘荣县历史沿革
【
长溪县是唐宋县名,唐武德六年(623)以温麻县地改置长溪县,治所在今霞浦。乾隆二十二年(1762)修《福宁府志》,其《乡都﹒霞浦》:“其乡在宋有四,其辖二十二里。淳祐五年(1245),析永乐乡六里、灵霍乡三里置福安县。”如果没有认真分析,从字面上理解以为永乐乡和灵霍乡都归到福安县。其实不然,永乐乡是全部划归福安了,而灵霍乡只划出三里,还存三里。 福安将析自灵霍乡的三里取名为秦溪乡,下辖沿江里、秦溪里、秦东里。原灵霍乡柘洋里、万安里、温麻里仍留在长溪县。长溪县存三乡(灵霍乡、安东、劝儒)十三里。元析灵霍乡柘洋为上、下二里,合计十四里,辖五十三都。元至元二十三年(1285)年长溪县升福宁州,领福安、宁德二县。长溪县名存在的时间是623-1285年之间。明洪武二年(1369)降福宁州为福宁县,成化九年(1473)复为州。雍正十二年(1734),福宁州升为福宁府,同时置霞浦县为附郭县。乾隆四年(1739)析劝儒乡望海、育仁、廉江、遥香四里十七都(8-24都)置福鼎县,存霞浦者灵霍、安东(乾隆二十二年(1762)修《福宁府志》,在《乡都》前言中写作“东安”,有误。)二乡,辖九里二十九都。柘荣在1909-1931年为霞浦县上西柘洋区,直到1945年才设柘荣县。柘荣,宋名柘阳,元代升长溪县为福宁州时改柘洋。
霞浦县下属二乡,辖九里二十九都如下: 灵霍乡 柘洋下里:统都五(25-29都)图四 (注:宅中旧名宅里,在二十九都。) 柘洋上里:统都四(30-33都)图五 万安里:统都二(34-35都)图二 温麻里:统都四(36-39都)图三 安东乡 安民里:统都四(40-43都)图五 新北里:统都二(44-45都)图一 新南里:统都三(46-48都)图二 连海里:统都三(49-51都)图四 招贤里:统都二(52-53都)图二
白岩山下已消失的长溪古村
民国十六年(1927)修《霞浦县志﹒卷之六﹒城市志》第66页:“县治,地势平旷,形如靴,故又曰靴城。枕龙首,面南山,左有白岩诸峰为屏,右有赤岸双狮山为障”,又:“出西郭,有山巍然者曰白岩,岩之下有村。端拱元年(988)进士周希古与其荣驾部郎中名协者生长处也。”县志记载在霞浦县城西面是白岩山峰,山脚下有村庄,是988年进士周希古和周协出生的地方。1999年《霞浦县志﹒人物﹒进士名表》:“周希古,白岩人,988年进士。”经现代人考证此村名吴家厝,已消失。 乾隆二十二年(1762)修《福宁府志﹒卷之八﹒建置志﹒霞浦乡都》:“灵霍乡
柘荣下里 统都五、图四”,其五都是25-29都。“柘荣上里 统都四、图六”,其四都是30-33都。“万安里 统都二、图二”,其二都是34-35都。“温麻里 统都四、图三”,其四都是36-39都。其中三十六都、三十七都一图包括:“白岩、黄岗、报亲、坞斗、岚青、矴步头、麻渡、里马、七宝洋、杯溪……”。
长溪白岩银岗泥湾和茶园奥口
天一阁藏书,嘉靖十七年(1538)《福宁州志》第78页:“本州 灵霍乡 柘荣下里二十九都一图,州西八十里。” 按当代的说法,白岩在霞浦县西五公里,柘荣县宅中乡在霞浦县西四十公里。 在霞浦县周边的缪氏宗谱中,唯有福安城山乾隆三十二年(1767)修《缪氏宗谱》有详细记载穆阳说公次子锯公生三子超、龄、起,超迁“长溪白岩银岗泥湾”,龄迁“白岩茶园奥口”,起迁“大梅,分松罗”。虽然是1762年修的宗谱,但称“长溪”,说明是宋代记载的延续,当在1285年前。 宋代的乡、都(保)是乡村行政组织,而里、村、社只是作为地域单位或聚落名称存在。缪超迁徙地在唐宋时其全称应是:长溪县灵霍乡柘洋里XX都白岩银坑泥湾。白岩指霞浦县城西白岩山角下的白岩村。坪坑旧名白坑,也曾改为平坑。村对面的山名俗称“银坛后”,多处有古代银矿遗址。民国十八年(1929)《霞浦县志》卷之十一《物产类·矿属·硫银》:“产柘洋银丈坑,前明时,曾经开采,然苗质甚薄,寻复废弃。”这一记载说明了柘荣在明朝时有开采过硫银矿。“银坛后”现属富溪镇霞洋村,称马坑银矿区,柘荣县珍湖矿业有限公司2007年注册,现正组织开采。“泥湾”可能是坪坑的旧名,但目前无考。缪齡迁徙地就在宅中乡邻近的西坪村奥里自然村,旧称奥口,茶园也是附近村名。在明时坪坑、奥口属柘洋下里二十九都。
|
技术支持:缪商科技
© 2014-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