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霞浦下村缪氏徙于何地 古人爱用数字取名的习俗 网文署名为“佛图山人”的作者,对古人为何用数字取名做了一番研究,文引如下: 唐朝时,流行所谓的“以行第系于名者”,“行第”就是兄弟姐妹中的排行。唐朝诗人李白的小名叫“李十二”,杜甫的小名叫“杜二”,都是以其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起的数字名,不过,这种排行不是以同父所生的兄弟为序的,而是以同曾祖兄弟的排行为序的。唐朝诗人白居易兄弟四人,而其按照行第所起的数字名却是“白二十二”。唐时,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一的人称为“大”,如唐朝诗人王昌龄的小名叫“王大昌龄”。 唐朝这种以行第起数字名的习俗,延续到了宋朝,仍然颇为盛行,北宋文学家苏辙的小名是“苏二”,词人秦少游的小名是“秦七”,文学家欧阳修的小名是“欧阳九”,这些都是典型的数字名。唐宋时期的女子一般都不起大名,而是以其在兄弟姐妹中的排行顺序,叫做“某某娘”。杜甫写有《观以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,韩愈写有《祭周氏二十娘子文》,这里的“孙大娘”和“周氏二十娘”都是当时女子的数字名。另外,唐朝小说中有黄四娘、荆十三娘的故事,“黄四娘”和“荆十三娘”也都是当时女子的数字名。不过,唐时也有少数女子有数字名之外的大名,如当时的四川名妓薛涛、唐中宗时上官婉儿等。 宋朝,一般的平民常以数字作为自己的正名,但是,当时只以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为序。如梁山泊好汉中的阮小二、阮小五、阮小七。而且,当时的民间有许多名叫张三郎、李四郎的人。在宋朝小说《夷坚志》中,有许多人物就是以数字起名字的。 元代政治制度十分严酷,族分四等,人分十级,并规定平民百姓不准取名。俞樾在《春在堂随笔》中就说过:“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”,即怕是富人也是如此。平民百姓如要取名,只能用父母年龄的合计数字或排行来取,这实际上是一个数字代码,没有什么意义。例如“夫年二十四,妇年二十二,合为四十六,生子即名四六。夫年二十三,妇年二十二,合为四十五,生子或为五九,五九四十五也”。明太祖朱元璋出生于安徽风阳县的农家,早年还当过小和尚,像他这样的“家庭出身”当然只能取一个数字代码了。他父亲叫五四,大哥叫重四,二哥叫重六,三哥叫重七,大姐夫叫王七一;他自己的本名叫重八,可见明太祖一家原来都是以数字命名的。“元璋”是他发迹后取的名。 据清代阮葵生《茶余客话》记载,最早用数目字取名的做法不是出现在民间,而是在宫廷。始作俑者乃是春秋时的吴王,他给女儿取名为“二十”。吴国人为了避讳,就把二十改读为“念”(直到现在,“廿”仍读作“念”)。自此,数字名就在吴地流传开来,并进而推向各地,成为民间一种重要的取名风习,这在宋、元、明时期的平民取名较为突出。据南宋文学家洪迈《夷坚志》所载的人名统计,卷中数字名比比皆是,如男性有“鄱阳城民刘十二”、“昆山民沈十九”、“丽水商人王七六”、“苏州大亨沈万三’、“温州担麻人顾百一”,又有,兴国军民熊二、南城人夫周三、符离人从四、楚州山阳县渔者尹二、黄州市民李十六、金华孝顺镇农民陈二等;女性有“福州黄秀才女黄十一娘”、“房州人解七五姐”、“岳州甘百十”、“隆兴卖艺女”“王千一姐”等。这些人名的分布范畴很广,包括今浙江、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湖北、山西等地,由此可见宋代下层社会平民取名有多用数目字的习俗。洪迈下的结论是:“疑宋时里巷细民,固无名也。” 宗谱中常用的吉祥好字 纵观福建缪氏宗谱,在房号和行第字号中常用的吉字有:元亨利贞,乾坤,天地人和,仁义礼智信,温良恭俭让,忠孝廉耻勇,荣华富贵祯祥等。如穆阳缪氏有“元亨利贞”四大房;西浦有“乾坤”两大房,也有“天地”房;官田有“智仁勇”三房。 元亨利贞,语出《周易·乾》,代表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。“元”,为大、为始,引义为善长;“亨”为通,引义为嘉会;“利”为美利,引义为义和;“贞”为正,引义为干事。在人事上,“元亨利贞”分别代表仁、礼、义、智。 乾坤:《易经》的乾卦和坤卦,借指天地、阴阳或江山、局面等。 天地人和:《孙子兵法》始计篇有云“天地人和”:“兵者,国之大事,死生之地,存亡之道,一曰道,二曰天,三曰地,四曰将,五曰法,凡此者,将莫不闻,知之者胜,不知者不胜。”它传承于古而宣扬于今,坚守“中庸”之道,顺应社会发展,更有“天时,地利,人和”之意。 仁义礼智信:即“五常”,是用以调整、规范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,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温良恭俭让: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。 忠孝廉耻勇:忠心、孝悌、廉洁、羞耻、勇敢。指的是人应信守、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。当然“耻”字鲜有人用。 这些吉字常用于房号和人名的字辈行第。 霞浦松岗街道下村缪氏行第 下村的缪氏宗谱于1998年重修,19世始祖子童公,其名下注“元五”,意思是行第为“元”,兄弟中的序号为“五”。20世的行第为“亨”。21世的行第,按习惯应为“利”,不知何故却取“进、杰、达”。22世行第为“贞”。23世行第为“仁”。24世行第为“荣”。 下村的世系与西浦、两坪宗谱记载一致 寿宁西浦南阳祠1922年《东鲁南阳大宗谱》世系图显示,西浦始祖録公长子建公(五世)迁前山(地名现无考),其后裔有记载到17世,之后就断失了,无法查找。2009年我到霞浦崇儒乡两坪村查阅缪氏宗谱,两坪虽为西浦札公派下(第14世恩公迁坪园,第18世志稔公再迁两坪),发现其宗谱却有记载建公后裔迁“霞邑五车下村”。两坪离下村约十多公里,五车为旧时区域地名。次日我到下村走访,那是一个很偏避的自然村,百多人口,很遗憾没有看到家谱。
2018年春节,时隔九年,我再次走访了两坪和下村,有幸查阅了下村宗谱,其世系记载与西浦、两坪一致,为録公长子建公后裔无误。 下村2009年 下村2018年 △下村宗谱1962年泰顺徐耀南《新修谱叙》 △两坪宗谱1962年徐耀南重修世系 △霞浦下村宗谱世系图(录自1998年下村宗谱) 西浦録公生五子:建、恒(即肱)、通(即达)、恺(即说)、悌,牛落洋为穆阳说公后裔迁去,而霞浦下村为録公长子建公后裔迁去,虽然在各自后代的世系图中有出现行第字雷同的情况,但要说下村的缪氏是牛落洋迁去纯属牵强。 |
技术支持:缪商科技
© 2014-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