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入手机版 | 继续访问电脑版

福建缪氏委员会

钦赐姓音歌始末

2018-11-1 23:31| 发布者: admin| 查看: 8728| 评论: 0|原作者: 缪长钻

摘要: 钦赐姓音歌始末 【2017年 缪长钻】 缪字是个多音字,读音有八:móu(谋)、 miù(谬)、 miào(妙)、 mù(穆) liǎo(缭)、liǎo(姓氏变音)、líu(姓氏改音)、jiū(缪有绞意,但不读绞,通“樛")。 ...

钦赐姓音歌始末

 

2017 缪长钻】

 

缪字是个多音字,读音有八:móu(谋)、 miù(谬)、 miào(妙)、(穆) liǎo(缭)、liǎo(姓氏变音)、líu(姓氏改音)、jiū(缪有绞意,但不读绞,通"。做为姓读作miào,而在宋朝时常被误读成miù(谬)。甚至在进士唱名时也读错,才出现被皇上当廷纠正的故事。这个故事有的称《辩姓》、有的称《厘正姓音歌》、有的称《钦赐姓氏歌》等,故事从发生到记载在宗谱中而得以流传不息,其经历了四个阶段。

第一阶段:缪昌道(缪从龙祖父),西溪人。宋崇宁二年癸未(1103)霍端友榜文举特奏第四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廷唱宣名时,将缪读作谬,宋徽宗纠正其读音为“木” (古代缪与穆通)。故嘉靖十七年(1538)《福宁州志》卷八《科贡·福安·》:“崇宁二年(原文崇宁四年,有误。注解见后),缪昌道,字景玉,十二都西溪人。唱名时以缪姓呼,上为其正其音曰‘木’。改承务郎,龙溪县薄。”【万历丙辰四十四年(1616《福宁州志》与嘉靖版记载相同。淳熙九年(1182)成书的《淳熙三山志》和乾隆二十七年《福宁府志》在缪昌道名下没有对“唱名”的记载。】

第二阶段:缪昌彥,大观己丑年(1109)进士,廷唱宣名时,中书舍人林摅整班将缪读作谬,宋徽宗纠正其读音。1112年后辟雍博士吴致尧作歌记载此事。

第三阶段:绍兴甲子(1144),14岁的缪从龙在国子监读书,为学生直学。宋高宗来学校视察的前一天,预习威仪的中贵(朝内官员)整班呼缪为谬,当时教官陈师古指出:以前蜀人缪昌彥进士及第唱名时读错,被皇上当廷纠正,现在不可以再出现将“缪”读为“谬”了。听到的人议论纷纷。过了三天,在敦化堂讲完课,陈师古拿出当年吴致尧博士写的诗歌示众,引证其出处,从此才没有人再异论。

第四阶段:1144年缪从龙得到吴致尧的姓氏歌,于宋绍兴三十年庚辰(1160)考取进士,1162年回到寿宁西溪,主持宗谱的第一次撰修,将此歌收录谱中,并在前言中阐述缪氏的源流,后记中记载姓音歌的始末。

收录吴致尧姓音歌的宗谱有:录公后裔的寿宁西浦缪氏宗谱、福安穆阳缪氏宗谱,钱公后裔的福安城山缪氏宗谱,还有浙江鄞东缪氏宗谱(何处始迁鄞东不详)。姓音歌在多次抄录中,有少数字不一。原由有二:一是抄错,二是后者揣意改动。但最大不同的是西浦《缪氏宗谱》中的姓音歌比其它的宗谱多了二句“推究其先本姓姬,伯禽之后分枝属”插在第二句的后面。

200911月阅读赖家洋的缪氏宗谱,其中明嘉靖四十三年甲子(1564)二十二世赖家洋缪仸生首撰的宗谱,虽是破旧残本,却是我所见到最旧的宗谱,也是目前已知寿宁现存最早的宗谱。多数宗谱中姓音歌的前言后语是摘录,既不完整,最完整的是寿宁赖家洋的《缪氏宗谱》,现将赖家洋《缪氏宗谱》中的《辩姓》附录于后,并注译。

 

 

 

1162 缪从龙)

 

谨按缪氏既出于鲁缪公之后,音合从睦。往往渡江以来,南北方言浸以成失,或呼为谬,其讹莫甚。又按《唐文粹》皮日休为秦穆公谥谬,先夷吾而后重耳。俾唐叔宗祉几不血食,其谥疑不得为穆。而秦《国风·黄鸟》之诗复有三良之哀。穆之谥谬,其讹莫甚,似不能逃。日休之雌黄也。

又按《孟子》一书,传之不为不久,上自王公,下至庶人,童稚擎诵以来几千余载。如《公孙丑下篇》,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。《告子下篇》,书鲁缪公之时,公议子为政,自古迨今未尝不以睦音呼之。万口一律,与世俱久。虽齐楚其音未闻,可论及考孟子音释,本唐张镒、丁公着为之,后孙奭shì)命奉以二家并未精当,遂请与虞部王旭、太常博士马龟符、节度推官吴易直等,推究本文,质诸经训,疏其疑滞,集成音义,其讨论较正不为不审。今其二篇音释悉以睦音切之。况鲁缪公相公仪休,而国无秕政。师事子思,而母人之道。愈尊其与殉三良,不无优劣质之。二书疑秦穆于谬为相似,安得以讹音而少訾()于鲁缪乎。

圣宋大观中,蜀人缪潜古者,举进士第面奉,口宣于廷唱之日,中书舍人林摅整班呼缪曰谬。天子临轩厘正其音时,有辟雍博士吴致尧上任之为歌以之,当时士林荣焉!

歌曰:

古者诸侯谥为族 公家世绪由鲁缪

寥寥谱牒蠧生书 譊譊众楚音差殊

稽负更易已散漫系录纷出深无初

六书茫昧识者少 形影假借何其疎

省中侍郎有伏猎 校理犹改金根车

大观天子廷选士 一声清跸鸳鹭趋

煌煌尧日临黼座 洞照毫发分锱铢

姓字误谬此时正 坐令从官羞囁嚅

缪氏著望千余载 欣遇圣明亲与改

公今筮仕亦自荣 清光咫尺身曾对

归舆故里咸欢乎 曲阜家声俨然在

子子孙孙永保之 得姓从今第一代

呜呼!如潜古者,岂惟一身之荣哉!上发潜德之幽光,下示万代之殊谥,千载嘉会,莫此为盛,我辈亦例破其荣焉。昔李高轩父名晋肃,没齿不忍,应进士第,桑维翰以主司恶其系以丧同音。遂以为铁砚以自誓,今世有不得家谱者,至命名与祖讳同,况上有美谥重蒙。圣恩而反相殉俗莫能质正其不孝不详孰甚,得不愧于李桑哉。

从龙于绍兴甲子(1144)为国子监直学,温州平阳缪仲凝为监生,伏遇皇帝车驾视学,前一日肄仪有中贵整班呼缪为谬,时学官陈师古:国正者,本蜀人,因为历声正之。议者纷然。越三日,敦化堂讲罢,师古出吴博士歌示众,以相援自是不复有异论。从龙得是歌,东归几数年,寻旧谱系,前此以建寇焚劫,散失莫知所在。近才得古本,而首末乖舛。谨沭浴百拜,序其事,而重理之,因以其歌附焉。族人稍知书已上无惜家传一本,大书以座右,以示后来。庶几人知自重,无忝厥祖,他日有显者当刊石以久其传云。

 

绍兴三十二年1162)岁次壬午五月朔日

十世孙从龙谨重修

 

【注】

缪昌彥:字潜古,蜀人(今成都)。参考宁波鄞东和福安城山的《缪氏宗谱》,为大观己丑年(1109)进士。上饶缪源《东鲁缪氏族谱》:缪昌彦(10881159),大宋元祐三年生,绍兴二十九卒,大观己丑年(1109)进士,授枢密右副使、兵部左侍郎,任衢州,授宣议郎。宋绍兴壬子年(1133)始迁缪源。

林摅:字彥振,福州长乐人。官职中书舍人,在宋朝为起草诏令之职。

吴致尧:字恪文,一字圣任,福建顺昌人。宋徽宗政和二年(1112)进士。辟雍博士、潭州安化县令。以事忤当路,去官屏居衡麓。著有《归愚集》。工诗,尤喜集句。清乾隆《福建通志》卷五一有传。“辟雍”是古代的一种学宫,男性贵族子弟在里面学习作为一个贵族所需要的各种技艺,如礼仪、音乐、舞蹈、诵诗、写作、射箭、骑马、驾车等,在课程中还有性教育。贵族子弟从10岁开始就要寄宿于城内的“小学”,至15岁时进入郊外的“辟雍”《宋史﹒志﹒卷一百一十八》:“大观四年(1110),诏省国子、辟雍博士五员。辟雍是太学之预备学校,博士指担任教学工作的学官。

唐叔:周成王将唐国封给弟弟叔虞,称唐叔虞。有“桐叶封弟”典故。

孙奭:在《鄞东缪氏宗谱》中为“张奭”,有误。孙奭(962-1033),北宋经学家教育家。字宗古。今山东茌平人。他自幼读经书,笃学成才,九经及第,宋太宗时入国子监为直讲。真宗时,为诸王侍读,累官至龙图阁侍制。仁宗即位,他以名儒被召为翰林侍讲学士,判国子监,后迁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、礼部尚书。晚年以太子少傅致仕,卒于家。他以经学成名,一生坚守儒家之道。

王旭:原文王育,有误。详见《孟子注疏》,应为王旭。赵岐注、孙奭疏的《孟子注疏》,孙奭在序文中写到:“臣前奉敕与同判国子监王旭、国子监直讲马龟符、国子学说书吴易直、冯元等作《音义》二卷,已经进呈。”

母:原文不是母字,而是亚字下面一个王字,在《康熙字典》也查找不到此字,如是琧(è)字,意为白玉,也解释不通。疑为母字,是根据列女传》中“邹孟轲母”的典故:“孟子惧,旦夕勤学不息,师事子思,遂成天下之名儒。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。 

稽负更易已散漫:稽负:在《穆阳缪氏宗谱》中为“稽员”。在《西浦缪氏宗谱》中为“规圆”。已在原文中为“邑”,在《穆阳缪氏宗谱》和《西浦缪氏宗谱》中为“”。 

六书:是古人解说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。“六书”之名,最早见于《周礼·地官·保氏》。后世学者定名为象形、指事、会意、形声、转注、假借。

伏猎:唐户部侍郎萧炅,因其曾将“伏腊”读为“伏猎”,故被讥为“伏猎侍郎”。

金根车:原文“全根车”,有误。韩愈的儿子韩昶(chǎng)改“金根车”为“金银车”,早已成为校雠史上的笑话:“崔豹《古今注》云:‘金根车,秦制也。阅三代之舆服,谓殷得瑞山车,一曰金根’,故因作为金根之车。秦乃增饰而乘御,汉因不改。《晋舆服志》载:金根车,天子亲耕所乘,置耒耜于轼上,乃知是车盖耕车也……韩昶为集贤校理,史传中有说金根车处,皆臆断之曰:‘岂其误欤?必金银车也。’悉改‘根’为‘银’……昶,文公之子也,而不知古,抑又可叹。”集贤校理:官名。唐开元中置集贤殿书院,置学士、直学士等官,后又增修撰、校理等官。集贤校理为集贤院下属文职散官。

一声清跸鸳鹭趋:跸(bì):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,禁止他人通行。跸声(清道的吆喝声)。鸳鹭:原文“鸳鸯”,有误 。鸳行、鹭序指朝官井然有序的行列。

国子监直学

国子监:国子监是宋朝在礼部之下专门设置的一个教育行政管理执行机关,具有教学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。就教育而言,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。作为行政管理机构,负责管理所属的国子学、太学、辟雍、四门学、广文馆、律学及宫廷小学的日常行政事务。

直学:宋朝太学乃是国子监中国学的一部分。为加强在校学生的品德修养教育,选拔一些优秀的太学生担任学官,如学正、录、直学。直学是太学的职官名,元丰年间设二人,主要掌诸生之籍及稽查出入,如同当今的政教处办公人员。直学又分命官直学和学生直学,《宋会要辑稿》职官282122云:“诏朝廷除授命官差充者,则称命官直学,给告。学生差充者,则称学生直学。不给告。任命时给敕,无视品,月添食钱。”缪从龙1130年生,在1144年时只14岁,应是学生直学。

绍兴三十二年:原文“时绍兴二十二年岁次壬申五月朔日”有误。参考西浦宗谱及地方志,缪从龙,宋绍兴三十年(1160)庚辰梁克家榜进士,1162年东归修谱,国子监直学,兰溪县尉。此落款时间应改为绍兴三十二年。

 

【译】

缪氏出于鲁缪公之后,音读作睦。往往是渡江以来,因南北方言浸染而逐渐消失,或读作,其错误读音流传已久。《唐文粹》收录皮日休的《秦穆公谥缪论》,对秦穆公不先立“贤公子”重耳,却立“不仁”的夷吾为惠公,使唐叔社稷几乎不保。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中蒙毅说,秦穆公因杀“三良”,故立恶号为“缪”,怀疑死后的谥号不能为穆。而诗经《国风·黄鸟》讲述的是:秦人对“三良”殉葬表示痛惜。秦穆公因为发音相近而误读为秦缪公,后来的人不加分析,于史书中杂乱称之,竟使秦缪公之号错误地被人们所接受。皮日休之说是信口雌黄。

《孟子》这本书,已流传很久,上自王公,下至百姓,童稚吟诵已经几千余年。如《公孙丑下篇》,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,及时表达尊贤的诚意,就不能使子思安心;《告子下篇》,鲁缪公的时候,公仪子(公仪休的尊称)掌管政事,从古到今都读作。大家千篇一律,由来已久。虽然齐楚对其音未曾知道,可论及孟子音释考证,唐朝时张镒的《孟子音义》、丁公的《孟子手音》都对其进行深入研究。后来北宋经学家孙奭,奉朝廷之命,认为张、丁二人的研究还不够精准,于是请尚书虞部员外郎、同判、国子监臣王旭,诸王府侍讲、太常博士、国子监直讲臣马龟符,镇宁军节度推官、国子监说书臣吴易直等推究文本,辨别众多经籍义理的解说,对疑难之处进行详细注疏,完成了十三经注疏之一的《孟子注疏》,矫正十分审慎。如今其二篇音释,全部以音切之。更何况鲁国宰相公孙仪廉政自律,因而国家政令畅通。孟子拜子思为师,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,仅次于孔子,有亚圣之称。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。诗经《国风·黄鸟三良殉秦的典故,用来指责秦穆公的残暴和对愚忠的谴责。《孟子音义》和《孟子手音》,怀疑秦“穆”和“谬”有很多相似,岂可以错误的读音而非议鲁缪呀!

宋大观中期(公元1107-1110年。参考宁波鄞东和福安穆阳的《缪氏宗谱》,为大观己丑,即1109年),蜀(今成都)人缪昌彦进士及第时面奉圣上,在宣读进士名单之日,中书舍人林摅整班呼缪曰谬。皇上在御前殿纠正其读音时,辟雍博士吴致尧作歌以纪之,当时,这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是件很荣耀的事啊!

歌曰:

古代的诸侯以谥为族,

你们家的姓来自于鲁缪。

孤本留存的谱牒蠹[dù]鱼寄宿,

[náo]譊的争辩声读音异殊。

难以改变的习惯已自由散漫不受约束,

世系的收录纷乱深而无初。

很少有人认识解说汉字的六书

形声假借已何等生疏。

户部的萧炅[jiǒng]被讥为伏猎侍郎是因字音误读,

集贤校理韩昶[chǎng]错将金根车金银车令后人瞠目。

当今天子殿试选拔招录,

一声清跸[bì]百官趋之若鹜

明亮的尧日临照帝座威仪楚楚

洞照毫发分辨出锱[zī]和铢[zhū]

姓字误谬从此得到更正不再有误,

令在座的近臣羞愧而啜嚅。

缪氏的声望千载显著,

欣遇圣明亲自整肃。

如今你初出做官又深受恩沐,

帝王的容颜咫尺可睹。

坐着马车荣归故里皆欢呼,

曲阜家声俨然如故。

希望您的子子孙孙永远惜护,

更正读音从今载入祖谱。

唉!像缪潜古,这岂止是他一个人的荣耀啊!承接先人积下的美德,启示后人的殊荣,千载难逢的际会,没有谁能比此更隆重,我们也破例沾光啊!过去,李贺父名晋肃,李贺写了有名的《高轩过》诗。他要考进士时,进士的“进”与“晋”同音,所以有人说,他考进士就犯了父讳。他虽应举赴京、却未能应试,遭馋落第。桑维翰参加科举考试,主考官因讨厌“桑”与“丧”同音而不予录取。为表明自己的志向,他铸铁砚以示人曰:“砚穿则”,这就是著名的“磨穿铁砚”的典故。他还风趣地说,今后如果还有取名与祖辈的名字相同的人,赠予幼稚蒙昧的美谥。皇上反而没有按习俗质询其对祖辈的不孝和对宗谱的不详,不愧是李贺和桑维翰啊!

从龙于绍兴甲子(1144年)为国子监直学,温州平阳县缪仲凝为国子监学生,遇到皇帝到国子监视察,前一天预习威仪的中贵(朝内官名)整班呼缪为谬,当时教官陈师古指出:以前因蜀人缪潜古进士及第唱名时读错,被皇上当面纠正,现在不可以再出现将读为了。听到的人议论纷纷。过了三天,在敦化堂讲完课,陈师古拿出吴致尧博士写的歌示众,引证其出处,从此才没有人再异论。从龙得到吴致尧博士写的歌,东归几年后,寻找旧宗谱,在此之前遭建炎(1127-1130)寇焚劫,散失不在。近日才得到古本,而首尾不齐。我恭敬地沐浴百拜,重新整理宗谱并作序,因此将此歌收录其中啊!

稍有文化的族人都要收传一本,置放在座右,以昭示后人。或许可以让人人知道自重,不玷辱祖先,日后有显达的人应当刻石以永久流传。

 

绍兴三十二年(1162)岁次壬午五月朔日

十世孙从龙谨慎重修

 

【读后记】

1.故事的主人是缪昌彦还是缪昌道记载不一

缪昌道:字景玉,八世,宋崇宁二年癸未(1103)霍端友榜文举特奏,此榜特奏二百人,惟三十名以前许官,公居第四。授假承务郎、龙溪主簿,转通事郎、升龙溪县令,宣和元年(1119)敕授漳州府通判,工部员外郎。《福安县志》载“政尚宽简,吏民怀德。”传世有《训家格言》诗五首。《福宁府志》记为崇宁四年,有误,因为此年没有开考。《淳熙三山志》:崇宁二年(1103)癸未霍端友榜:特奏名“缪昌道,假承务□。(底本“务”字下空一格,疑有“郎”字。)” 从西浦的宗谱中可看到缪昌道是缪从龙的祖父。姓音歌故事的主人公是进士缪昌彥,唯西谱《缪氏宗谱》记载的却是缪从龙的祖父缪昌道,一是出现在1162年缪从龙写的《三望志》,二是出现在1190年缪龟从写的《姓氏辩》中。    

从西浦析出的赖家洋缪氏,钱公后裔城山缪氏,以及从何地何支派迁入均不详的宁波鄞东缪氏,在其宗谱中都记载为缪昌彦。也从西浦析出的福安穆阳缪氏,其裔孙缪一凤在1577年纂修宗谱时,就对此提出质疑,并在其谱的《姓音辨》后有附注:“缪昌彦:字潜古,蜀人,大观己丑(1109)进士。”

我的观点是:缪姓在古代常被误读作谬,所以在1103年缪昌道和1109年缪昌彥唱名时,连续二次因误读作谬,都被宋徽宗纠正其读音,之后吴致尧博士作歌纪之。事隔三十多年后,1144年宋高宗来到学校视察的前一天,在国子监读书的缪从龙又听到预习威仪的中贵(朝内官员)整班呼缪为谬,教官陈师古拿出当年吴致尧博士写的诗歌示众,引证纠错。

2.故事发生在吴致尧的举进士之前三年

厘正姓音的故事发生在1109年,而吴致尧当任学官是在他举进士的1112年之后,也就是说,故事发生时他有可能是在场的学生,或者是他在三年之后任学官时所闻,有感而纪之。

 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最新评论

小黑屋|福建缪氏委员会

GMT+8, 2025-4-22 08:27 , Processed in 0.04687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技术支持:缪商科技

© 2014-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