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缪长钻录康熙五十一年(1712)城山《缪氏宗谱》校点并注译】
望 志
(缪从龙) 旧本三望,一曰缪、二曰廖、三曰颜,三姓居于三望。上望东海⑴海州⑵,中望兰陵徐州,下望瑯琊沂州⑶。 东海鲁之郡邑,秦为薛郡⑷,汉立东海郡,今海州是也。 兰陵鲁之东中都⑸、承⑹、费⑺三邑,鲁亡属楚,烈王立为县,汉隶东海,晋元康初分为郡(原文 “都”),今沂州承县兰陵镇是也。 琅琊鲁之沂⑻、莒⑼(原为“莒中”)、丘⑽三邑,秦汉立为琅琊郡(原文少“郡”字),后周改为朐(qú 原文“煦”,下同)山郡⑾,大业初别五原郡为琅琊郡,隶彭城⑿,以朐山郡为县(原文“以朐山县为郡”),隶东海,今海州朐山县是也。今沂州又名琅琊郡。 古今地理升降离合不一,然皆鲁之南境,地之相去不远。按缪公百二十一年,楚烈王灭鲁,封其君于莒,顷公十八年也。越六年,取鲁地迁其君于卞邑为家人(原文少“人”字),顷公二十四年也,故公族居近地。而兰陵自长沙内史生公之后,仕多显达,渡江以来,又有南兰陵⒀。 旧有三望,今独称兰陵,亦犹张氏独称清河⒁,李氏独称陇西⒂之类。缪氏郡望⒃人物皆在鲁东⒄土,当以鲁为正云。
缪从龙
【注】 ⑴东海:又名郯[tán]郡、东晦郡。秦代始置(原文“汉立东海郡”,有误),郡治在郯县(今山东郯城)。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,属徐州刺史部。东汉、三国魏置东海国。西晋复置郡。南北朝时为南北争夺之地,基本没有形成稳固的行政区划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改海州为东海郡。隋初废,大业中复置郡,改治朐山县。唐复改海州,天宝元年(742)改东海郡,未过几年,乾元元年(758)又复为海州。自此,东海郡终成历史。 ⑵海州:今江苏连云港。自夏、商、周、秦汉以来,海州隶属多变,几经易名,至东魏武定七年(公元549年)始称海州郡,其后一直为历朝府、州、郡、县之治所及东海、赣榆、灌云、沭阳乃至更广阔境域内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素有“东海名郡”和“淮海东来第一城”之称。 ⑶沂州:中国古州名,因沂河而得名。沂州最早由北周置,治即丘县。隋移临沂县。其范围曾包含今鲁南的临沂全部、枣庄东部,鲁中的沂源、新泰,还有鲁东南的日照全部,以及苏北一带。 ⑷薛郡:秦王政二十三年(前224年),以鲁国故地置薛郡,领鲁县、瑕丘、无盐、须昌、张县、滕县、胡陵、方与、亢父、驺县、薛县。辖境约当今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,大运河以东,蒙山、抱犊崮以西,枣庄市和鱼台县以北地区。 ⑸中都:春秋时晋国中都邑,战国时属赵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)中都县迁往榆次县,中都故城遂废。《元和郡县志》称,中都故城在平遥县西十二里。即今山西平遥桥头、冀壁二村之间有双林寺,古称中都寺,为中都故城之所在。隋开皇十年(590)中都称榆次县,仍属太原郡。自此县名历代均不改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平陆县置,治所在今山东汶上。金贞元元年(1153年)改名汶阳。 ⑹承:指承县,即氶县。在今山东枣庄市南旧峄县西北一里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作 “承县”。隋书地理志云:“兰陵,旧曰承,置兰陵郡,开皇初郡废,十六年(596)分承置兰陵县。” ⑺费:费县隶属山东临沂,地处山东省中南部。春秋称费邑,战国改费国,西汉初年始为费县。秦始皇二十四年(前223年),楚国为秦国所灭。两年后,秦始皇统一天下,建立秦朝,分天下为三十六郡,费地属薛郡。西汉高帝六年(前201年)正月,韩信被封为楚王,费地属楚国。刘邦统一天下,分封诸侯,设立郡县,费地始为费县。献帝建安三年(公元198年),费城又改隶徐州琅琊国(见《三国会要·舆地二》)。永嘉之乱(公元311年)以后不久,西晋灭亡,费县隶琅琊郡。 ⑻沂:指沂水县。位于鲁中南地区、沂蒙山腹地。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。东邻莒县,西与沂源、蒙阴交界,南与沂南毗连,北与安丘、临朐接壤,居沂河、沭河上游。西周,沂水地属鲁国。春秋,沂水地为郓。莒鲁之争后入齐。战国,沂水地为盖。秦朝,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。公元596年(开皇十六年)改名沂水县,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。隋末,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,县属琅琊郡。沂水县名沿用至今。 ⑼莒:指今莒县。位于山东省东南、日照市西部。秦灭六国后始行郡县制,莒国改称莒县,属琅琊郡,治在莒城。西汉时期,公元前201年(莒县高祖六年)12月,置城阳郡。公元前178年(文帝二年)置城阳国,都莒。东汉末年称莒县,治在莒城,属徐州部琅琊国。三国为魏地,属青州部城阳郡。晋先后属城阳郡、东莞郡,郡治莒县。南北朝时先后属青州东莞郡、莒州义塘郡。隋属琅琊郡。唐、五代初属河南道莒州,后属河南道密州。宋属密州。明省县入州,属青州府。辛亥革命后于1913年改(莒)州为(莒)县。先后属岱南道、济宁道、琅琊道。裁道以后直属山东省政府。抗战时期(1938-1945)变动频繁,莒县先后划分成莒中、莒南、莒北、莒沂边、莒临边、莒诸边、五莲、沂东、沂南等县。1945年10月始将莒中县恢复为莒县,属滨海专区,1950年属沂水专区,1953年属临沂专区,1993年起属日照市。 ⑽丘:指今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县。安丘县名曾9次更易,公元前199年(汉高祖八年),朝廷封将军张说为安丘懿侯(侯国),食三千户,治所在牟山北,汶河南岸。自此始有“安丘”之名。公元前148年(汉景帝中元二年),置安丘县,属北海郡,治所在今市区南部高地上。在历次改朝换代中,安丘曾更名诛郅、牟山、辅唐、胶西等,公元971年(宋开宝四年)改胶西仍为安丘,县治所由昌安故城迁至今县城处,自此,安丘县名、县治所一直沿袭至今。 ⑾朐山郡:古县名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年)设朐山郡,治所朐山县,今江苏省连云港市南海州镇,为朐山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为海州治,大业三年(607年)为东海郡治。 ⑿彭城:徐州旧名。 ⒀南兰陵:永嘉之乱(公元311年) 以后不久,西晋灭亡,东晋初侨置(即侨迁)兰陵郡于江南。治所在今常州武进。南朝宋改名南兰陵,隋时撤销。《咸淳毗陵志》卷一《地理一》:“元帝大兴元年(318)侨置南兰陵于武进县。”侨南兰陵郡,治兰陵县,在今常州市武进区西北万绥镇。 ⒁张氏独称清河:张氏郡望有清河、太原、京兆、敦煌、安定、襄阳等。 ⒂李氏独称陇西:李氏郡望有陇西、中山、广汉、渤海、范阳、南阳等。 ⒃郡望:郡望一词,是郡与望的合称。郡是行政区划,望是名门望族,郡望连用,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。 ⒄鲁东:山东省别称齐鲁(或东鲁,鲁东)。
【译】 旧本三望,一曰缪、二曰廖、三曰颜,三姓居于三望。上望东海海州,中望兰陵徐州,下望瑯琊沂州。 东海郡原为鲁国属地,又名郯郡、东晦郡。秦代从薛郡析置,郡治在郯县(今山东郯城)。西汉时其辖境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南部与江苏省东北部一带,属徐州刺史部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改海州为东海郡。隋初废,大业中复置郡,治所改为朐山县。唐复改海州,天宝元年(742)又改东海郡,乾元元年(758)又复为海州,海州郡名一直沿用到现在。 兰陵是鲁国东部的都城,曾隶属中都、承、费三县管辖,顷公二十四年(前256年),鲁国被楚考烈王所灭,设立兰陵县,汉代隶属东海郡,西晋元康元年(291)从东海郡中析置兰陵郡,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。兰陵郡驻承县,兰陵县仍在兰陵镇,郡县共存,驻地不同。隋开皇初废兰陵郡,十六年(596)分承县又置兰陵县,武德四年(621)为沂州兰陵县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兰陵县,归并到承县,属沂州。现在是沂州承县兰陵镇。 琅琊是鲁国的都城,曾隶属沂水、莒、安丘三县管辖,秦设立琅琊郡【郡治秦时在琅琊,西汉在东武(今潍坊市诸城),东汉初年曾在莒县】,后周改为朐山郡,隋大业三年(607)从五原郡析出改沂州为琅琊郡(治所在临沂),原从彭城(徐州旧名)析出的朐山郡降为县,并隶属于东海郡,现在是海州郡朐山县。今沂州又改为琅琊郡。 因朝代更换,行政区划变幻不一,时而升为郡,时而降为县,东海、兰陵、琅琊但都属鲁南境地,彼此间相去不远。从鲁缪公之后一百二十一年,鲁国被楚考烈王所灭,封顷公于莒县,这是顷公十八年(前250年)。过了六年,顷公被迁到卞邑(即山东济宁泗水),贬为平民,这是顷公二十四年(前256年),所以顷公后裔散居在附近。而兰陵自长沙内史生公之后,仕多显达,元大兴元年(318)为避“五胡乱华”,渡江南迁,原兰陵人口侨迁定居于今常州武进县,又有南兰陵之称。 旧有三个望郡东海、兰陵、琅琊,如今为什么以兰陵独称,也犹如张氏独称清河郡,李氏独称陇西郡一样。缪氏名门望族的显达人物皆在鲁东,应当以鲁为正宗。
【后记】 1、兰陵县与兰陵郡 兰陵作为一个县域地名出现,是在秦帝国统一实行郡县制以前的百年。《十三州志》载:“兰陵故鲁之次室邑,其后楚取之,改为兰陵县,汉因之。”楚国是最早设县的国家之一,当时齐鲁两国没有实行郡县体制,所以兰陵县是今山东境内最早设立的县治。秦代、西汉、三国、西晋初年隶属东海郡管辖。西晋将兰陵郡从东海郡中析置,兰陵县属兰陵郡管辖。北宋地理总志《太平寰宇记》载:惠帝元康元年(291)“分东海之兰陵、氶、戚、合乡、昌虑五县置兰陵郡,理氶城。”历史上始有兰陵郡。氶,即今峄城。兰陵郡驻氶城,兰陵县仍在兰陵镇,郡县共存,驻地不同。武德四年(621)为沂州兰陵县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兰陵县,置丞县,属沂州。兰陵郡在南朝宋移治昌虑县(今山东滕州市东南六十里)。东魏武定五年(547)复移治氶县。辖境相当今山东枣庄市及滕州市东部、东南部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 “顷公二年,秦拔楚之郢,楚顷王东徙于陈。十九年,楚伐我,取徐州。二十四年,楚考烈王伐灭鲁。顷公亡,迁于下邑,为家人,鲁绝祀。顷公卒于柯。”译文:顷公二年(前271),秦攻克楚国郢都,楚顷王向东迁都于陈。十九年(前254),楚伐鲁,攻下徐州(徐广注:“徐州在鲁东。”)。二十四年(前249),楚考烈王伐灭鲁国。顷公逃亡,迁居到都外小邑,成为平民,鲁国祭祀灭绝。顷公在柯邑死去。鲁国自周公至顷公,总计三十四代。 关于顷公迁徙地另有“卞”之说。《六国年表》载:楚考烈王“八年取鲁,鲁君封于莒。…十四年楚灭鲁,顷公迁卞为家人,绝祀。” 3、东鲁郡:西汉初年置鲁国,三国魏及晋改为鲁郡。相当于现在山东省曲阜、泗水一带地区。 4、文章的内容和作者各地宗谱记载有殊异。内容最大的不同处,三望之一有的是东鲁,有的是东海。作者不同处,有的是缪从龙,有的是缪龟从,有的是不署名。宗谱看多了,这些让读者无所适从。明者自鉴吧。 5、郡是古代的行政区划,比县小,如现在的乡镇。秦汉以后,郡比县大,如现在的地级市。郡分三望,无非是明确自己来自哪里。好比一个穆云乡人在福州,当别人问你是哪里人时,你回答是宁德的、福安的,更具体点是穆阳或是穆云的,其答案都是对的。 6、前人对郡称已明确阐述,应称东鲁郡。但后人并没有纠正,如录公迁西浦称东鲁郡,而其后裔迁穆阳始称兰陵郡,后改为东鲁郡,迁官田的却称兰陵郡。铜公迁苍南称兰陵郡。钱公后裔迁城山也称兰陵郡。不过几百年下来已成习惯,也没必要去纠正了,在这里重新把旧谱中先人对郡称的辨识译成现代文,只不过想让后人知道,缪氏源出东鲁,而派分东海、兰陵、琅玡。
|
技术支持:缪商科技
© 2014-2019 福建缪氏委员会 版权所有